首页 > 科技新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在科学与人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在科学与人文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是他一生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医学现状的一种准确表达。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这个人来人往、繁忙有序的环境里,副院长张小田的身影总是穿梭于不同场合之间。她不仅是一位深耕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一位致力于培养青年医生、推动医院全面发展的领导者。近日,在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张小田告诉光明网记者,“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在一起的。”

  多重角色下的自我超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响中前行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出诊中

  她认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然而,张小田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她还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带领团队在胃癌免疫治疗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时,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她关注医院的整体发展,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确保医院能够高效运转。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张小田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其实,这三者(临床、科研、管理)是可以互相助力的。”她解释道,“临床工作是基础,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科研问题和医院管理需求。科研工作则能够推动临床技术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而管理工作则让我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医院和团队的发展制定更合理的规划。”

  科研路上的坚持与突破

  在科研方面,张小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她带领团队针对临床中“精度差、靶点少、耐药频发”的难题,围绕“胃癌精准分型”的主线,倡导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实现胃癌综合诊疗;根据患者分子特征实现胃癌精准诊疗;整合多组学检测动态刻画微环境特征实现胃癌全程化管理。

  针对中国胃癌特点,张小田及团队率先制定基于临床分期的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其团队研究结果作为围手术期化疗的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写入国家卫健委《胃癌诊疗规范》《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等多项国内国际指南,奠定基于精准临床分期的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新格局,使中国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诊疗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同时,张小田及团队明确胃癌免疫治疗人群特征,推动免疫治疗精准化进程。完成了GEMSTONE 303等研究,推动舒格利单抗等获批晚期胃癌全人群适应证,写入《CSCO胃癌诊疗指南》等指南,打造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胃癌一线新标杆,造福胃癌患者。

  采访中,她特别提到了团队在胃癌精准治疗方面的突破。以维迪西妥单抗为例,研究不仅带来了一个新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临床专家对疾病的深入思考,推动了胃癌靶向治疗的发展。“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受益时,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张小田感慨地说。

  除了晚期胃癌的治疗之外,张小田还带领团队联合外科、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在胃癌的新辅助治疗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建立胃癌早期营养和心理支持治疗模式,搭建智慧医学新平台;突破AFP阳性胃癌治疗瓶颈,推出新方案;在国内首次建立恶性肿瘤急腹症诊疗共识等,上述研究降低胃癌死亡或复发进展风险21%-39%,先后推动10种药物或方案进入临床实践,获批10项专利,每年惠及胃癌患者约30万例,持续推动了我国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精准诊疗水平走向国际前沿。

  医学薪火的传承与创新

  在谈到科研心得时,张小田多次提到了她的老师沈琳教授。她说,“沈老师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她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沈琳教授的指导下,张小田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并在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领域取得成就。

  现如今,张小田在培养青年医生时,也不忘将沈琳教授教给她的,讲给下一代人。她认为,青年医生是医学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张小田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制定明确的人生规划目标,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并坚持下去。其次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此外,还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她也希望上级医生能够给予下级医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精准医疗的现状与未来

  回过头来,细数取得的累累硕果,张小田及团队并未固步自封,她表示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精准医疗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临床诊断到治疗手段再到支持治疗,都有了精准医疗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然而,张小田也坦言,“这些目前还处在发展中的状态,需要更大的科学进步来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她认为,未来的精准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全面监测和精准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她也希望基础科学能够更贴近临床,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我希望未来的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张小田说,“我们要通过精准医疗等手段,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于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张小田充满了期待。她认为,人工智能将极大地优化就医流程并提高筛查效率,推动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数据的推出。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全面监测和精准评估,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时机;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患者管理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陪伴机器人和智慧管理系统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照护和支持。

  “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小田说,“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方法。”

  回忆起初为何会踏上医学这条既光荣又艰辛的道路,张小田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深情。她坦言,最初选择学医时虽没有太多的犹豫,但后来在她父亲生病后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

  “那个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她说,“我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能够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影响家庭幸福的力量。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能够真正地为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让他们重新拥抱健康与希望。”

  正是这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让张小田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坚定。(记者 张梦凡)

[ 责编:蔡琳 ]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