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新闻 (年终特稿)创新浙江里的“早字诀”

(年终特稿)创新浙江里的“早字诀”

  中新网杭州12月19日电 (张斌)冬日里,浙江绍兴鲁迅故里人气不减。走进鲁迅纪念馆的三味书屋,那张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桌子——少年鲁迅曾刻下“早”字激励自己的课桌,吸引游人翘首企足。

  中国人常说:“万事宜早不宜迟”。一个“早”字,不仅折射少年心气,更因鲁迅“民族魂”的精神丰碑,不断启示后世,特别是他的家乡浙江。

(年终特稿)创新浙江里的“早字诀”

鲁迅课桌上的“早”字(资料图)。王刚 摄

  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叶承晋深感“争早”的关键性。

  近半年来,他所在的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电气分中心智慧能源团队,持续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展合作,研发“碳排放监测及碳电市场交易仿真综合性实验平台”。

  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是校地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上述项目,是叶承晋所在团队市场化运作中,接手的第一个大型项目。科研人员因此投入更多精力,每逢项目讨论和交付节点,都要提早一天从绍兴赶到位于杭州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推动项目早日落地。

  叶承晋说,“早”字贯穿这一项目始终。

  在立项之初,研究院就和企业提早对接,让科研成果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项目在业内也具有前瞻性——浙江经济发达,相比其他一些地区电价更高、用电需求更大,更早面临“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迫切需求。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建模仿真技术的应用,项目可以为碳电市场交易提供基础性作用。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能源规划、电网规划。

  “‘争早’是科研人员共同的目标。我们在浙江搞科研,更早遇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求,也能够有机会为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贡献力量。”叶承晋说。

  眼下的浙江,处处是“争早”的科研项目和平台。

  在东海之滨的舟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高洋洋正带领研究生开展试验,研发新型海上风电基础型式和具有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让中国“大风机”更有底气。海平面下,该院李培良教授团队发明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已应用在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海洋牧场,夯实“蓝色粮仓”。

  在宁波镇海,作为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持续20年抢占科技制高点,与国内1500家企业开展合作,成为国内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技术提供者。

  在浙江衢州,衢州复旦研究院项目近日开工建设,这距离最初的项目意向接洽还不到一年时间。目前,20名全职科研和管理人员已在当地启动新药研发等工作,助推长三角生物医药合作创新。

  身处加快发展的浙西内陆,衢州“争早”动力更强烈。近三年间,当地实现百亿元级制造业项目从无到有,新增十三个重大项目,牵引地方跨越发展。这得益于当地围绕六大特色产业链,推动地方党委、政府服务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紧密协作。例如,衢州先后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标志性产业链全覆盖。

(年终特稿)创新浙江里的“早字诀”

浙江衢州智造新城,某新能源车企工厂数字展厅(资料图)。 张斌 摄

  以点窥面,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可谓是“争早”的“牵引者”和“服务员”。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二十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率先开始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十多年来,浙江发展快人一步,高质量发展成色渐足,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逢其时。就此,该省提出要做好“两篇大文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例如,浙江计划把不同体制、不同单位的人才组织起来协同攻关,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3年居全国第4。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如鲁迅曾言,创新就是一条探索未知的“争早”之路。令人欣喜的是,创新浙江,已成大道。(完)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