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新闻 “网络强村”,一场“以长补短”的广东实践

“网络强村”,一场“以长补短”的广东实践

  “家人们,今天新哥在百香果园现场开播。这批果又香又甜,错过等明年。”初冬时节,广东梅州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新哥聊振兴”主播陈焕新以一口客家味普通话“上链接”,直播大屏上接连不断弹出新评论和下单提醒。

  陈焕新是陂蓬村党支部书记,娴熟利用网络“带货”,是他最出彩的“副业”之一,百香果、丝瓜、山茶油、丝苗米……当地产什么,他就“带”什么。而他最“出圈”的,是通过数字治理打造的“陂蓬模式”,让一个曾经的“问题村”变身“和谐村”“智慧村”,成为“数字乡村”新范本。

  数字化的风吹进南粤乡村,这只是一个缩影。

“网络强村”创新实践在广东县镇村铺开。

“网络强村”创新实践在广东县镇村铺开。

  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突出短板,广东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作为互联网大省,如何发挥网络作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能量?一场广泛的“网络强村”创新实践正在广东县镇村铺开。广东省委网信办统筹各方力量,推动“百千万网红”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数智建设“入村下田”,通过互联网之“长”补乡村发展之“短”

  乡村治理“上科技”

  落后的山区村是如何“焕新”的?当被问起这个问题,陈焕新用一句很潮的网络语回答:“乡村治理,必须‘上点科技’。”村文化广场矗立的大石头上,“数字乡村智慧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焕新”的密码就在这几个大字里。

陂蓬村文化广场。

陂蓬村文化广场。

  陂蓬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十多年前,村民大多外出“讨生活”,村里没几条好走的路,也缺少路灯。在这样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村民们遇到利益纠纷也难得到很好的处理,矛盾不时发生。

  2011年,本着客家人的乡土情结,在外经商30多年的陈焕新,回村支持家乡建设。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给村里安装了129盏智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乡村道路。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陈焕新先是带着村民流转100多亩抛荒地,建成示范电商红薯种植基地,后又相继建起高山油茶、百香果等多个种植基地,成立了大陂湖农产品贸易专业合作社,还带头上场参与网络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带火了村里的经济,也让陈焕新的威望更高了。村民们称他为“叔公头”,遇到矛盾都去找他评理止争。“可光有我一个‘叔公头’还不行,讲理可以,讲到法律我又不是内行。”陈焕新和村干部下定决心要弥补村里的“法治短板”。

  2019年,一台“法律机器人”入驻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们问问法律是哪个理。”村民老陈告诉记者,这个名为“小法通”的机器人,不管是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纠纷,都能够直接连线其背后的法律团队进行远程调解。

  这也是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几年来,有了驻村机器人作为“外援”,村里组建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为骨干的“法律明白人”队伍,把大量纠纷在村内化解,连续多年实现“矛盾不上交”

  陂蓬村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数字治理的“陂蓬模式”入选中央和国家七部委联合编制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获评全国网信系统2022年度网络普法优秀案例。

梅州兴宁市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出村进城。

梅州兴宁市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出村进城。

  兴宁市委网信办负责同志介绍,“陂蓬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拓展,当地以此为试点,建设了“互联网+党建信息平台”“互联网+农村政务平台”“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平台”等平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内涵更丰富了。除了梅州,“陂蓬模式”在广东韶关、东莞、清远、潮州等地部分乡镇落地,还“走”出广东“走”进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等地。

  “网红”变身“兴农人”

  在拔节、在生长的,不止一个陂蓬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网红扎进广东的广袤乡村,成为看见乡村之美的“眼睛”,将乡村价值与更多人“链接”起来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